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 > 高校动态
高校动态高校动态

围绕“三个一”,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报

来源: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发布日期:2023-04-13 10:00
[ 字体: 大 |  中  | 小 ]
分享到: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抓实抓深落细,结合实际,围绕“三个一”设计,在课题研究、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历史脉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多年来,学院立足于锡林郭勒盟区域文化特色,着力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与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接轨并道,搭建“大正边疆文库”等边疆历史文化研究、边疆治理等学术研究平台,引导、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完成了以区域历史文化为对象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社科项目;尤其设置学院重点学术项目“锡林郭勒三个‘100’口述史”等多项课题,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历史文化根基

一个理念:植根于优秀历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学院历来重视植根于历史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5年学院启动的“锡林郭勒三个‘100’口述史”项目。以项目为抓手,组织思政、历史等学科老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凝聚力量,进行科研、教学攻关。历时3年,访谈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察哈尔一锡林郭勒地区生活、工作过的百位老干部、百位知青、百位牧民,为谱写察锡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口述资料。团队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血脉已融入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人民的心中,他们不仅成长为珍贵史料的采集者、民族团结进步事迹的体验者,更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践行者,这些史料也成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最鲜活生动的教材。

一个核心:服务于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学院重视“教”“研”相长,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学院出台政策,引导教学、科研相互融合、促进,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应用。为进一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五个认同”,课程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教学主线,以口述史项目中访谈的社会各界人士口述回忆1945至1976年间发生在内蒙古的红色故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往事为教学案例,结合历史档案资料,创作了《草原上升起一面五星红旗》《一条毛毯的故事》《守望相助的草原大爱》《峥嵘岁月共建北疆草原》等教学视频和教学资源包;于《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共创共建美好家园》为代表的教学科研理论文章;于近日在学银在线慕课平台推出在线课程《草原往事:民族融合的故事》,课程由“锡林郭勒三个‘100’口述史”项目组教师共同策划完成。项目历时三年,访谈了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察哈尔一锡林郭勒地区生活、工作过的百位老干部、百位知青、百位牧民,为谱写察锡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口述资料。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精神薪火弦歌不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历史画卷中,一张图片、一句话语、一段视频,都足以引发青年学子的情感共鸣。学院推出在线课程《草原往事 民族融合的故事》,是利用融媒体技术,将红色基因与课程教学浸润融合的生动例证。课程主创团队以研促教,深入阐释历史文化研究与资源开发在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探索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的实施路径,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人心,有效增强了育人实效与感染力。

下一步,学院将以锡林郭勒盟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盟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民族团结史料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教科研成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编辑:郑佳琦    审核:包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