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党史学习教育>>办实事政策文件
办实事政策文件

内蒙古自治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 2021-12-07 11:01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字体:[ | | ]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大力提升我区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和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系列文件的安排部署,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积极主动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全面依法治国、文化传承创新等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一流工程科技人才、一流医学科技人才、一流农林科技人才、一流法治人才、一流新闻传播人才和一流师范人才,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目标要求

经过5年的努力,自治区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更加坚实牢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专业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专业结构更加适应新时代国家、自治区战略发展需要、产业变革趋势和社会民生需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建设100个左右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五类一流课程”建设有效实施,“金专”“金课”资源丰富,协同育人机和实践教学基地更加健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深入人心,“卓越”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大幅提升,自治区本科教育实现全面振兴。

三、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大力建设新兴工科专业。紧紧围绕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积极主动对接自治区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多主体共建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效融入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中,为传统工科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建立健全面向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深入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培育交叉专业,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大幅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

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和新工科专业质量标准,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着力建设25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推进一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打造校地、校企、校际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建立认证结果发布与使用制度,并纳入到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评估体系。支持行业部门发布人才需求报告,积极参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制定、毕业生质量评价等工作,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提升工程人才培育水平。

(二)加强医教协同,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内蒙古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建立健全医科与人文学科、医科与理工学科、传统医科与新兴医学相互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深化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发展蒙医学。

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医学人才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部门与使用部门的密切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加大临床转化研究、医研企协同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

提升医学教育质量。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加快推动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注重多学科交叉融通,加大新兴医学专业建设力度,在“互联网+医学教育”“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建设10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推进一流核心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建成自治区医学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打造校地、校企、校校共建共享的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打造一支适应“新医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医学师资队伍。

(三)加强农科教结合,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面向农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开展“大国三农”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农林学生社会实践,切实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顺应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深化科技结合,产教融合的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创新型 、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推动建立“北疆新农科”教育战略联盟,引领北方地区“新农科”发展,为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北疆亮丽风景线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提升农林专业建设水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充分利现代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现有农林专业,着力建设15个左右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服务“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牧区旅游草原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进一流核心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加强农林学生实践教学,健全农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我区农林高校与中央和自治区级教育、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以及知名农林牧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实现行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将合作成果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上。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农科教协同育人,建设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协作育人示范基地。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支持农林高校依托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建立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制度,聘请科研院所、涉农涉林涉牧企业中生产、科研、管理一线专家任兼职教师

(四)坚持德法兼修,推进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强化德法兼修。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坚定教师理想信念,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切实使法学师生成为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各环节。开设“法律职业伦理”必修课,实现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

提升法学专业建设水平。服务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求,围绕内蒙古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内蒙古建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体系建设等区域特色,优化完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不断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着力建设8个左右一流法学专业,着力强化实践教学,支持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自主创业等活动,推动落实法治实务部门接收法学专业学生实习、担任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等制度。推动法学专业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覆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辅学、庭审实景等多维度学习环境。

完善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继续发挥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健全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双向交流机制,选聘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到学校任教,选聘法学骨干教师到法治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推动设立法治实务教师岗位,吸收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编写、专业教学,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加强与高水平大学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等实质性合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层次法治人才。

(五)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推动教师以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打牢思想基础。加强新闻传播实践育人项目建设,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

建设一流新闻传播专业。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紧贴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促进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横向交叉融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设5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打造线上线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内蒙古新闻传播融媒体实验教学基地着力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探索开辟联合培养新领域。积极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院校与新闻单位互聘工作。充分发挥受聘人员优势,推动院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编写、完善实践教学,促进新闻单位的重大实际问题研究、新闻实践案例库建设、编辑记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探索与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模式,深化相关新闻单位与校合作,创新新闻传播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新机制。

(六)培育“四有”好老师,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8】18号),激励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坚定理想信念, 把“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必修模块,大力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通过导师制、书院制等形式,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品德提升、学业进步和人生规划方面的作用。

深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适应五类教育发展需求,分类推进卓越中学、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养改革。建设教师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完善全方位协同培养机制支持建设一批政府统筹,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着力推进培养规模结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职后培训、质量评价、管理机制等全流程协同育人。

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加强师范院校建设,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进一步发挥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建设20左右一流本科专业,推进一流课程和教师教育实训基地和中心建设。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吸引优质生源。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调整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落实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建设一批优质教育实践基地,在师范生教育实践和专业实践、教师教育师资兼职任教等方面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推动高校配足配优符合卓越教师培养需要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通过组织集中培训、校本教研、见习观摩等,提高教师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通过共建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等,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实施。自治区教育厅统筹推进“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总体工作,协调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高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落实“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具体举措,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领域和方向,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等。

(二)完善政策支持。自治区教育厅在专业建设、教师聘用、评价考核、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专项资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各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对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专业点、课程等给予经费倾斜、支持。

(三)强化监督检查。自治区教育厅将适时组织开展卓越绩效评价,实施动态调整,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组织开展多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各高校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主动开展自我评估等工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 网站支持IPv6
  •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927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60
  • 蒙ICP备15003152号
  •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丁香路5号 邮编:010011 联系电话:0471-2856057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