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动态
城校“双向奔赴”共荣共生 赤峰学院与属地城市蹄疾步稳推进提质晋位
发布日期:2024-04-10 14:48
来源:赤峰学院

建设教育强市,龙头是高等教育。近年来,赤峰学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精神,积极融入赤峰、依靠赤峰、服务赤峰、贡献赤峰,聚焦“两件大事”需求提供强劲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蹄疾步稳推进提质晋位。城校“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携手演绎了一曲城市滋养大学、大学涵养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二重奏”。

“真金白银”兴教,举全市之力办学校

高校学科的发展、科研成果的落地、师资队伍的建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等都需政策、财政、空间上的支持。赤峰市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素养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赋予了赤峰学院前进的动能,赤峰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和人才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在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使得赤峰学院突破了发展瓶颈、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提质晋位、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机遇与信心。

政策“及时雨”为学校发展“输血补气”。赤峰市给予了学校一定的人才引进自主权,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学院硕士点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中急需紧缺的博士,并将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赤峰市“玉龙人才公寓”项目,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近三年共引培博士77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硕士17名,公开招聘硕士33名。2022年开始允许学院在招不到博士的学科领域中引进“双一流”硕士研究生和实验员来弥补师资不足。赤峰市委市政府在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中为赤峰学院留出2000平方米,用以建设“赤峰学院北京(亦庄)创新研究院”。该研究机构建成后,赤峰学院将以此为平台,依托首都北京的技术、人才、产业等集聚优势,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展。

划拨土地打破学校发展“空间制约”。随着赤峰学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均占地面积小、建设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为支持学校盘活资源,突破发展空间制约,赤峰市委市政府无偿划拨给学校建设用地520亩,并积极帮助学校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规划建设手续、供电需求、自来水接入、人防空间、项目立项、权属用地等校园规划和项目建设难题,极大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使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达到了6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2023年,学校启动了校园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和口腔医学实验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8.53亿,规划用地195006㎡。目前基础工程基本完工,能够按照预期交付。

“真金白银”夯实学校发展“底盘”。强有力的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性保障,为支持赤峰学院补短板、强弱项,赤峰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0余亿元。其中,划拨土地市场价约为42亿元,2020至2023年,累计划拨9.93亿元。除硬件建设的资金支持外,赤峰市还先后投入5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其中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经费1500万元、科研专项经费3500万元。

真才实学反哺,履行高校服务地方之责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科技创新策源高地。赤峰学院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发挥学院服务地方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全面融入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以大学之担当驱动绿色赤峰、创新赤峰、开放赤峰、法治赤峰、和谐赤峰、清廉赤峰的“六个赤峰”之建设。

主动融入地方,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办学。一方面,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另一方面,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坚持“项目驱动”,在关键领域、重点技术、平台建设上下功夫,学校制定出台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赤峰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培育工程实施方案》《赤峰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文件,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核心主线,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近三年来,学校教师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横向课题研究64项,横向课题经费达1193万元,学校现有自治区级科学研究机构18个,其中,自治区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社科研究基地13个、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1个,对地方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作用。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教学成果取得突破。在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外力加持下,赤峰学院内生动力激增,学科专业体系日趋合理,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学校现有55个本科专业,构建了教师教育类、医学类、文史类、理工农类、经管类、艺体类六大专业板块;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2023年,学校与其他高校共同申报的《能力先导、虚实融合、开放共享——一流医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协同提质、持续改进的“三级五类”本科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与实践》两个项目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近三年,学院累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资助金额23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资助金额261万元;国家艺术基金1项,资助金额10万元。

有序推进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学校秉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建设思路,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历史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医学等学科,加强管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建设,持续推动艺术学学科建设;遴选并建设了校级一流学科3个、校级一流扶持学科9个;2023年,学校的文物与博物馆、教育、城乡规划学等3个学科和学位类别分别获批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建设项目,获批建设资金225万元。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9个,学校已有8个教育硕士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2023年,学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质量通过国家教指委专项核验。

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学校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先后与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巴林左旗、喀喇沁旗以及市统计局、红山高新产业园区等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赤峰市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了赤峰乡村振兴研究院,与赤峰市政府、矿产企业联合筹备共建赤峰有色金属矿产学院,着力提升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度和贡献率。学校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同兴镇安乐村、宁城县农忙镇东扎兰营子村等开展服务支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现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204人、企业科技特派员75人,以帮助解决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23年全面启动“百名博士下基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鼓励博士团队依据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主动深入企业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在产业发展、智慧服务、科技应用、数字信息化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多元化服务、针对性帮扶、技术性指导,首批遴选的35名来自13个二级学院29个专业的博士,现已面向赤峰市12个旗县区的企业、乡村、学校、博物馆等多个领域,围绕技术支持、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了“蹲点式”服务。

通过几十年来地同频共振、同兴共荣,赤峰学院与赤峰市已成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下一步,赤峰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转型发展、提质创新、开放合作、提升治理效能为主要途径,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立足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发展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完善应用型大学体制机制,办学质量效益和服务地方水平实现新跨越,积极寻求学校办学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高质量服务地方办学新格局。